-
重庆巴南经济园区打造数码产业高地 标准厂房招商启动
作为重庆巴南区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巴南经济园区标准厂房建设项目已进入全面招商阶段。该项目定位为数码电子与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通过成本价厂房供应和叠加多重政策红利,吸引符合产业导向的优质企业入驻,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项目规划与建设进展 项目总占地273.3亩,建成27.3万平方米现代化产业空间,包含23.7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及3.5万平方米配套生活区。其中2万平方米钢结构厂房采用大跨度设计,满足重型设备生产需求;21.7万平方米框架结构厂房适配精密电子制造,部分预留行车牛腿结构。目前所有建筑均已完成主体工程,达到企业"拎包入驻"标准。 二、产业定位与区位优势 园区位于界石组团数码产业园A区,紧邻重庆公路物流基地和南彭保税物流中心,周边已形成打印机、车载电子等产业链集群。入驻企业可享受陆海新通道物流便利,1小时通达江北国际机场、果园港等交通枢纽。 三、差异化厂房供应策略 厂房销售执行2500元/平方米成本价,较周边同类项目低15%-20%。针对高成长性企业,可协商分期付款或先租后买方案。配套宿舍按人才公寓标准配置,租金低于市场价30%。 四、政策支持体系 1. 税收优惠:享受西部大开发15%企业所得税税率,高新技术企业额外获得增值税留抵退税; 2. 产值奖励:年产值超10亿元企业可获五年所得税减免; 3. 人才保障:高管个税区级留存部分实施"三免三减半"奖励,提供校企联合培养通道; 4. 以商招商:成功引荐企业入驻的现驻企业,可享后续三年租金梯度减免。 五、环保与可持续发展要求 所有入驻项目须通过环评审核,单位用地投资强度不低于500万元/亩,年产值需达到1000万元/亩。园区配备分布式光伏发电设施,企业可享受绿电交易补贴。 六、服务配套升级 设立行政审批代办中心,提供从注册登记到投产运营的全流程服务。定期组织银企对接会,协助企业申请科技贷、技改贷等金融产品。目前已有3家产业链龙头企业签署意向协议,首批入驻企业可享受装修补贴支持。
2025-08-18
-
重庆百立丰科技园落成暨A轮融资签约仪式在南岸区举行
南岸区茶园新区近日迎来科技产业重磅事件,重庆百立丰科技园正式落成并完成A轮融资签约,360集团与西证渝富产业基金战略注资,标志着这一民营高科技企业通过招商引资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科技园落成助推产能升级 重庆百立丰科技园作为南岸区重点建设项目,其投用将显著提升企业研发与生产能力。据悉,新园区聚焦智能终端设备制造,未来月产能预计突破200万台,产品线扩展至20余款。此举进一步巩固了企业在国内手机市场前十的行业地位,并为全球化布局奠定基础。 二、战略投资方彰显发展潜力 360集团此次作为唯一战略投资方入驻,将推动百立丰全系产品搭载360OS系统,强化智能生态协同。西证渝富产业基金的加入则凸显资本市场对智能硬件领域的信心。两家机构均表示,此次合作是基于百立丰连续三年销量翻番的增长态势,以及其覆盖全球33个国家的市场网络。 三、政企联动培育产业黑马 南岸区相关部门负责人出席签约仪式时指出,百立丰自2013年落户以来,已成为区域电子信息产业的标杆企业。政府通过政策扶持与资源对接,助力企业实现从代工到自主品牌的转型,其旗下六大品牌的市场表现印证了产学研协同模式的成效。 四、行业竞争格局或将重塑 随着新资本注入,百立丰宣布将2024年销量目标定为3000万台。分析人士认为,此举可能改变中低端手机市场格局,尤其在运营商渠道和海外新兴市场领域。企业此前已与中国联通等达成深度合作,芒果TV等内容平台的资源整合也将为产品差异化提供支撑。 此次融资完成后,重庆百立丰科技将重点投入5G智能终端研发,进一步扩大茶园新区生产基地的辐射效应,为南岸区打造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注入新动能。
2025-08-18
-
重庆保税港区赴张家港宁波考察 深化进口交易市场合作
近日,重庆保税港区联合重庆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赴张家港保税港区、宁波保税区开展考察交流,重点围绕进口消费品交易平台建设、跨境贸易合作机制等内容调研,旨在借鉴先进地区经验,优化招商引资策略,为重庆保税港区打造全球商品采购中心、提升区域开放型经济水平积累实践经验。 一、考察背景与总体目标 作为重庆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重庆保税港区依托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机遇,近年来在跨境电商、保税展示交易等领域取得积极进展。为进一步拓展进口商品集散功能,构建更具竞争力的全球商品采购体系,此次考察聚焦张家港、宁波两地在进口消费品交易平台运营、跨境贸易便利化等方面的成熟经验,通过实地调研、座谈交流等形式,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模式,推动重庆保税港区在招商引资、平台建设、产业链整合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二、张家港保税港区进口消费品展示交易中心调研详情 张家港保税港区作为长江流域重要的对外开放平台,其与国家商务部国贸学会合作建设的进口消费品展示交易中心,是此次考察的重点内容。该中心依托商务部国贸学会的全球资源整合能力,聚焦高端消费品、日用百货、母婴用品等领域,构建了“展示交易+仓储物流+供应链金融”的一体化服务体系。考察组详细了解了中心的运营模式,包括如何通过“保税展示+线下体验+线上订单”的方式,实现进口商品“即看即买、快速通关”;同时,对中心在海关监管创新、税收政策应用、企业服务流程等方面的举措进行了深入调研,特别是在分送集报、集中查验等监管模式上的实践,为提升商品流转效率、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供了有效支撑。 三、宁波保税区进口食品商合作对接情况 宁波保税区凭借港口区位优势和成熟的跨境贸易基础,在进口食品领域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考察组与当地进口食品商代表开展座谈,重点围绕进口食品采购渠道拓展、质量安全监管、市场推广策略等内容交流。宁波保税区通过搭建“海外直采+保税仓储+全程溯源”的供应链体系,实现了进口食品从海外产地到国内消费者的高效对接,其在检验检疫流程优化、进口食品追溯系统建设等方面的经验,为重庆保税港区完善进口商品质量管控体系提供了重要参考。此外,双方还就未来在进口食品品类互补、物流资源共享、区域市场联动等方面的合作可能性进行了探讨,为后续引入优质进口食品资源奠定基础。 四、考察成果与重庆保税港区发展规划 通过此次考察,重庆保税港区系统梳理了张家港、宁波两地在进口交易市场建设中的成功经验,明确了下一步发展方向。一是加快全球商品采购中心规划落地,借鉴张家港“平台整合+政策集成”模式,整合商务、海关等部门资源,构建覆盖“采购—仓储—通关—销售”的全链条服务体系;二是深化监管模式创新,推动复制宁波保税区在进口商品检验检疫、保税展示交易等方面的成熟做法,优化“先验放后检测”“汇总征税”等通关便利化措施,提升商品流转效率;三是强化招商引资精准度,聚焦进口消费品、食品等重点领域,定向对接国际品牌商、大型进口商,吸引优质企业入驻,丰富商品品类;四是完善产业链配套,推动建设集展示体验中心、跨境电商产业园、物流分拨中心于一体的综合平台,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助力重庆打造内陆地区进口商品集散中心,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开放型经济建设。
2025-08-18
-
重庆打造国际合作产业园集群 剑指两千亿级产业新高地
在深入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背景下,重庆市通过集中规划布局一批国际合作产业园,加速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系。这一战略性举措以招商引资为核心抓手,计划在两江新区、璧山高新区等重点区域打造中德、中英、中意等七大国际合作产业园,预计到2020年实现年销售收入2200亿元,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一、多国别产业布局形成开放新格局 重庆市围绕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绿色技术等前沿领域,差异化布局国际合作产业园。其中,两江新区作为核心载体,将同时建设中德、中意、中瑞、中韩、中日五大产业园,凸显其作为内陆开放门户的战略地位。璧山高新区则聚焦高端装备制造,联合德国、意大利企业共建产业生态链。渝北区依托仙桃数据谷和创新经济走廊,分别打造中英、中以产业园,强化大数据与智慧产业国际合作。 二、政策协同激活产业发展潜力 为保障目标实现,重庆市出台专项政策支持园区建设,包括土地供给、税收优惠、跨境金融等配套措施。例如,西永综合保税区的中德产业园将试点海关监管创新,推动“保税+智能制造”融合发展;长寿经开区通过绿色通道机制,加速德资企业项目落地。统计显示,相关园区已吸引超过百家外资企业入驻,协议投资额突破500亿元。 三、产业链升级带动区域经济跃升 国际合作产业园的建设将显著提升重庆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以中瑞产业园为例,瑞士精密制造技术将与垫江工业园区的汽摩配件产业深度融合;沙坪坝工业园区引入德国工业4.0标准,推动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分析指出,这批园区全面建成后,可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超2000家,创造就业岗位逾10万个。 四、开放平台赋能双循环枢纽建设 重庆通过国际合作产业园构建“产业+贸易+服务”立体化开放体系。两路寸滩保税港区的中意产业园将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示范区,联动中欧班列扩大商品进出口规模;中韩产业园规划建设技术转移中心,促进半导体、生物医药等领域联合研发。这一布局不仅强化了重庆作为“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联结点功能,也为内陆开放型经济提供了新范式。 当前,重庆市正加快完善园区基础设施与国际服务能力,通过建立多语言服务中心、国际人才社区等配套,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随着七大产业园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重庆有望在“十四五”期间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进一步巩固其在内陆开放中的引领地位。
2025-08-18
-
重庆大渡口区迎进口商品直销店 市民春节购物添新选择
在重庆大渡口区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进展的背景下,重庆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正式签约入驻该区,计划于春节前在顺祥壹街区购物中心开设面积超2500平方米的进口商品直销店。该项目依托“渝新欧”国际物流通道及重庆肉类、水果进口口岸优势,将提供上万种高性价比进口商品,进一步丰富区域消费供给,助力重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一、项目落地背景与战略意义 大渡口区作为重庆主城传统工业转型示范区,近年来持续优化商业布局。此次引入进口商品直销业态,既是落实重庆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的具体举措,也是完善区域商业配套的关键一步。项目通过实体店与线上平台协同运营,可有效降低中间流通成本,使消费者享受“家门口买全球”的便利。 二、核心优势与特色商品供应 直销店商品主要来自“渝新欧”班列沿线国家及重庆指定口岸,涵盖休闲食品、母婴用品、酒类饮品等大类。其中,通过肉类口岸进口的冷链产品和水果口岸直达的生鲜品类,将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所有商品均采用源头直采模式,价格较传统渠道预计下浮15%-20%。 三、区位布局与配套升级 顺祥壹街区购物中心地处大渡口核心商圈,周边3公里覆盖超20万常住人口。项目方计划结合春节消费旺季,同步推出多国主题商品展销活动。商场还将增设跨境支付终端和智能物流柜,支持线上下单、现场自提等新型消费模式。 四、区域经济联动效应 该项目的落地将强化大渡口与两江新区、重庆自贸试验区的产业联动,促进跨境贸易产业链集聚。数据显示,重庆进口商品年消费规模已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此次布局有助于分流主城北部消费压力,平衡全市商业资源配置。 五、未来发展规划 运营方表示,后续将根据市场反馈动态调整商品结构,并探索与周边区县共建保税展销体验中心。大渡口区相关部门正协同海关、税务等单位优化通关流程,为更多优质进口商品进入重庆市场提供便利化服务。
2025-08-18
-
重庆渝洽会引资1636亿元 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再提速
第十九届中国(重庆)国际投资暨全球采购会以招商引资为核心成果圆满落幕,共促成超600个合作项目落地,总投资额达1636亿元,涵盖智能制造、新能源、跨境合作等领域,彰显重庆作为内陆开放高地的产业集聚效应。 一、重大项目集中签约凸显产业升级动能 本届渝洽会市级重点签约项目86个,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表现亮眼,42个合作项目涉及金融、物流、信息科技等领域,签约金额147.2亿美元。区县专场及跨省合作项目达574个,形成多层次产业协作网络。 二、“5+2”展览模式展现创新实力 11万平方米展区采用主题展与专题展结合模式,五大主题展聚焦内陆开放与国际合作,两大专题展涵盖微型企业创新与东盟家具产业。中石油、中石化等企业展示页岩气开采装备、泥水平衡盾构机等核心技术,华为P系列旗舰机、惠科曲面显示器等消费科技产品同台亮相。 三、“重庆智造”引领高端装备突破 本土企业发布多项自主研发成果:长安汽车展出L4级无人驾驶汽车,建设摩托推出首款竞技弯梁车型,力帆与庆铃分别发布7座SUV和新能源物流车。中车集团带来的高速动车组模型及“双源双充”电动客车技术,体现轨道交通领域创新突破。 四、区域协同发展构建开放新格局 活动吸引多个省区市参与,305个跨区域项目覆盖成渝双城经济圈、长江经济带等重点区域。微型企业展区促成产业链上下游对接,东盟家具博览会推动与东南亚国家的贸易往来,强化重庆作为西部国际物流枢纽的地位。 本届渝洽会通过多元化展陈与精准招商结合,有效促进资本与技术、产业与市场的深度对接,为重庆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注入新动力。
2025-08-18
-
重庆与华为深化云计算大数据合作 共建数字经济新高地
重庆市通过招商引资与科技龙头企业达成战略合作,近日与华为公司签署协议,共同推进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产业创新发展。此次合作涵盖数据中心建设、国际数字通道打造、政企数字化转型等关键领域,标志着重庆在构建"智造重镇"和"智慧名城"方面迈出重要一步。 一、战略合作聚焦五大核心领域 根据协议内容,双方将重点推进云计算数据中心建设,为重庆及周边区域提供算力支撑。在中新国际数据通道框架下,强化ICT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助力企业跨境数字贸易。政企信息化转型方面,将依托华为云技术优化政务服务和产业数字化水平。此外,双方还将合作建设"互联网+"众创空间和智慧物流体系,培育科技创新生态。 二、智能终端产业链布局提速 合作第二阶段将延伸至智能终端制造领域,华为计划在重庆设立研发制造基地,完善本地电子信息产业链。通过"渝新欧"国际铁路,企业产品可直达欧洲市场,形成"重庆研发-亚欧销售"的联动模式。这一布局预计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提升重庆在全球电子信息产业中的地位。 三、数字基建赋能内陆开放高地 重庆作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正加速构建"云联数算用"要素集群。此次合作建设的云计算数据中心,将采用华为鲲鹏处理器等自主技术,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双方将共同开发交通、医疗、教育等领域的数字化解决方案。 四、国际合作示范效应显著 依托中新互联互通项目,重庆与华为将探索跨境数据流动、数字认证等创新实践。该合作有助于打通中国西部与东南亚的数字贸易通道,为RCEP框架下的数字规则对接提供实践案例。智慧物流体系建设将整合中欧班列与陆海新通道优势,构建数字化国际物流枢纽。 此次战略合作通过政企联动模式,推动重庆数字产业规模突破万亿级。从基础设施到应用场景,从本地创新到国际合作,全面强化了重庆作为内陆开放型数字经济枢纽的战略定位,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5-08-18
-
重庆长寿经开区分布式光伏项目投运 助力绿色能源转型
长寿经开区通过招商引资引入的首个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近日正式并网发电,标志着该园区在清洁能源应用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该项目由区内重点企业与能源投资机构合作建设,通过盘活工业厂房屋顶资源实现绿色电力供应,为区域产业低碳转型提供了示范样本。 一、项目概况与技术亮点 该光伏发电系统采用高效晶硅电池组件,总装机容量达130千瓦,覆盖化工企业800平方米屋顶面积。项目设计充分结合重庆地区光照条件,采用智能逆变技术和远程监控系统,实现发电效率最大化。与传统火电相比,该项目全生命周期内可减少万余吨碳排放,其采用的防腐蚀支架与分布式并网方案特别适应化工企业环境要求。 二、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 总投资96万元的光伏设施预计年发电量12万千瓦时,可满足合作企业20%的生产用电需求。经测算,项目投运后每年可替代标准煤48吨,同步减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及粉尘排放超40吨。合作企业反馈,该项目在降低用电成本的同时,显著提升了企业环保评级,为后续申请绿色制造体系认证奠定基础。 三、政策支持与区域能源转型 长寿经开区将该项目纳入园区循环化改造重点工程,参照重庆市关于分布式光伏发电的补贴政策,给予电价优惠及审批流程简化支持。目前园区已规划第二批总装机5兆瓦的光伏建设计划,未来三年内清洁能源占比拟提升至15%。这种"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正成为重庆工业领域能源结构调整的典型路径。 四、行业示范与推广价值 该项目的成功实践为同类工业园区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一是创新采用"售电公司投资+用电企业供地"的共建模式,降低投资门槛;二是验证了化工行业与光伏设施兼容运行的可行性;三是探索出"光伏+电力市场化交易"的新型商业机制。相关运营数据已纳入重庆市能源大数据中心,为制定工业光伏应用标准提供案例支撑。 随着国家"双碳"战略深入推进,长寿经开区计划将光伏发电与储能、微电网技术结合,打造综合能源服务示范区。该项目的投运不仅优化了区域能源结构,更展现出传统工业基地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绿色发展的转型决心。
2025-08-18
-
重庆重点项目建设稳步推进 市级项目投资完成率超五成
今年以来,重庆市通过强化招商引资、优化服务机制等多措并举,推动重点项目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最新数据显示,前7个月全区141个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18.6亿元,总体进度符合预期,其中市级项目表现尤为突出,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重点项目总体进展平稳 截至7月末,全区纳入监测的141个重点建设项目实际完成投资额达年度计划的50.7%,虽较序时进度略有滞后,但部分领域表现亮眼。从投资结构看,基础设施和产业类项目占比超过六成,反映出当地在夯实发展基础、培育新动能方面的持续投入。 二、市级项目发挥引领作用 48个重庆市级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65.8亿元,投资完成率达54.8%,显著高于全区平均水平。这些项目主要集中在轨道交通、智能网联汽车等战略新兴产业领域,其中某新能源汽车电池项目提前三个月完成主体工程建设,预计年内可实现试生产。 三、百项关注项目加速推进 10个入选市级百项重点关注清单的项目完成投资34.9亿元,占年度目标的48.8%。为加快项目建设,当地建立了"周调度、月通报"机制,针对某半导体产业园项目涉及的配套问题,专项工作组协调解决了电力扩容等12项具体事项。 四、多维度保障措施持续发力 针对部分项目进度滞后问题,相关部门已启动专项督导,重点解决征地拆迁、材料供应等共性难题。在资金保障方面,通过政银企对接会推动金融机构为23个项目新增授信额度。下一步将强化产业链招商,重点引进与在建项目配套的上下游企业。 当前,重庆市正以重点项目为抓手,推动有效投资关键作用持续发挥。随着三季度建设黄金期的到来,预计一批重大项目将陆续进入竣工投产阶段,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2025-08-18
-
重庆深化安全生产合作 恳请国家安监总局持续指导支持
在深入推进招商引资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重庆市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对优化营商环境的保障作用。近日,重庆市相关领导会见国家安监总局负责人,双方就强化安全生产监管、提升风险防控能力等议题展开交流,为区域发展筑牢安全基石。 一、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建设成效显著 重庆市始终将安全生产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底线工程,通过完善责任体系、强化执法检查、推进科技兴安等举措,连续多年实现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双下降”。尤其在危化品、矿山、建筑施工等重点领域,创新实施分级分类监管,建立重大隐患挂牌督办制度,推动企业主体责任落实。 二、“百日紧不可一日松”理念贯穿全程 重庆市相关领导强调,安全生产必须保持“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通过常态化开展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累计整改隐患问题超万项。在交通运输领域推行智能监控系统,覆盖“两客一危”车辆;在消防领域建成数字化预警平台,实现重点单位联网监测全覆盖。这些实践为国家安监总局制定行业标准提供了区域性样本。 三、央地协同构建安全发展新格局 国家安监总局近年来通过专项督查、技术帮扶、人才培训等方式,助力重庆提升安全治理水平。2023年,总局专家组对重庆化工园区开展指导服务,推动17家企业完成工艺升级;联合建设的西南地区安全实训基地,已为川渝两地培养专业监管人员千余名。此次会谈中,重庆市提出希望总局在巨灾应对、新兴行业风险研判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 四、科技创新驱动安全能力提升 重庆市正加快安全生产数字化转型,建成覆盖38个行业领域的风险监测预警系统,接入企业数据超10万条。依托国家级科研机构,联合研发的矿山灾害防控技术已在西南地区推广。下一步将重点攻关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防护技术,争创国家安全生产科技创新试验区。 五、区域协作强化联防联控效能 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内容,川渝两地已建立跨区域应急联动机制,联合处置突发事故20余起。2024年启动的危化品运输通道联防联控项目,实现了省界检查站数据实时共享。重庆市建议国家层面统筹建立长江经济带安全生产协同机制,进一步提升流域性风险防控能力。 重庆市相关领导表示,将坚决贯彻国家关于安全生产的决策部署,以此次会谈为契机,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治理,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营造更安全的环境。国家安监总局负责人充分肯定重庆实践成果,表示将继续支持重庆探索超大城市安全治理新路径。
2025-08-18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